就在中国的联想在北京的798工厂宣布全新的消费PC战略的时候,当IBM并购Sun仍在紧锣密鼓之时,硅谷的又一颗技术派明星陨落了,它就是SGI公司。据报道,服务器与存储技术公司Rackable Systems宣布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已破产公司Silicon Graphics(以下简称"SGI")的资产,支付方式为现金,同时还将承担后者的部分债务。不知是巧合还是IT产业发展的必然,两个同是S打头的技术派明星在在经济危机的特殊形势下先后倒下,这足以引发人们理性的思考。
回顾SGI的历史,其于Sun有着非常类似的地方。同样是在1982年创立,同样曾经是Unix的厂商。例如Sun是Sprac+Solaris,SGI是MIPS+IRIX。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样是重技术而轻市场的厂商。
众所周知,Unix系统曾经是风靡一时,但其封闭性也使得Unix系统随着基于英特尔X86开放架构的崛起而逐渐走向萎缩。为了挽救Unix的颓势,Sun选择了Solaris系统的开源,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开源给Sun的软件的销售带了一定的增长,但鉴于Sun的核心业务仍然是以服务器的硬件销售为主,Sun最终没有逃脱陨落的命运。与Sun相比,SGI走得更为极端,当感觉自己的Unix业务不行的时候,它竟然在当时英特尔的安腾系统发展前景尚不明朗之时,全然放弃了自己的MIPS和IRIX,但谁都知道,英特尔的安腾是惠普的天下。况且当时的安腾对于英特尔和惠普来说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换言之,人家是有退路的。例如说到惠普,其实惠普之前也是Unix阵营的,像人们熟知的PA-RISC+HP �UX,不过惠普在转型的时候,是逐渐地根据市场的变化,例如即使在目前安腾市场其出货量第一的情况下,惠普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PA-RISC+HP �UX。这让笔者想起了在SGI发展历程中的1998年Rick Belluzzo离开惠普成为SGI首席执行官之后售出了SGI在1992年花费2280万美元购买芯片制造商MIPS公司的事情,因为在售出MIPS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Rick Belluzzo便突然辞职加入了微软,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一场所谓的商业阴谋?因为自此之后,SGI在Unix市场开始走向衰败而不得不转向当时的安腾。当一个市场仍处在不确定之时,SGI就毫不犹疑地全然放弃自己的业务,不知是勇气可嘉,还是太过鲁莽。
同样,在高性能计算市场,执着于技术的SGI在1996年以7.4亿美元并购了当时的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 Research,殊不知并购同样是封闭技术派的Cray非但没有给SGI带来对于市场的敏感,反而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加重了SGI的封闭技术特质,忽视了高性能计算市场机群崛起的事实,依然固守在唯技术论的大机市场,最终在2000年,以2200万美元将Cray Research售出,这真是赔本赚吆呼。其实不管怎样,究其原因,主因还是SGI本身缺乏对于市场的准确判断。
对于技术的重视和市场的迟钝同样体现在SGI起家的图形工作站市场。例如在1995年,SGI以5亿美元收购了图形软件公司Alias Research and Wavefront Technologies,从技术角度看,这次并购可以巩固和加强其在图形工作站市场的领导地位,可惜的是,在市场推广上,SGI与其技术的把控相比要逊色得多,在《侏罗纪公园》、《指环王》等的制作中昙花一现之后,在随后的类似的大片特效制作中,再也见不到SGI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惠普的服务器和图形工作站。与在Unix服务器市场一样,SGI再次草率地在2004年仅以5800万美元的价格就把当时花费了5亿美元并购的Alias Systems售出。但让SGI没有想到的是,买家不久就以三倍的价格转手给了Autodesk,而后者成为了SGI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基于标准化PC市场的图形处理器厂商ATI和NV先后崛起。这再次证明了SGI在市场运作中的失败。
其实纵观SGI的发展历程,从其1982年创建,技术出身的James Clark就已经注定了SGI未来的命运。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当SGI公司成立之后的时间里,James Clark依旧痴迷于技术(据称仍然参与一线的技术研发),而疏于对于市场的培养和公司的管理。人们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但对于公司而言,笔者想言的是,领导人的风格决定公司的命运。
从双"S"的陨落可以看出,在未来IT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唯技术论(一味重视技术),但轻市场的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将变得异常艰难,而像IBM、微软、英特尔、Google和苹果这些既重视技术,但更在意技术和市场相结合的公司,将会有持续的发展空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