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华为成败

2009年

.

 
2008年

. 美国《商业周刊》将华为评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九,标志着华为与苹果、谷歌、丰田这些业界巨擘一样,成为各自所属行业的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

. 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TeliaSonera与华为签订网络建设合同,此举意味着全球首个LTE商用网络开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部署,华为从2G三流、3G紧跟第一阵营,终于在4G进入全球领先。

. 2008年,华为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营收为183亿美元,其中移动领域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知名研究机构CurrentAnalysis最近发布报告:华为无线产品全线进入全球第一阵营!

. 调整TD战略,国内CDMA市场破局,连续获得中国电信CDMA、中国移动TD-SCDMA、中国联通WCDMA大单,成为移动领域新的巨无霸

. 2008年07月25日成功研制出100G波分样机。这是华为继在宽带世界论坛上获得由国际工程协会(IEC)颁发的40G领域的InfoVision大奖后,在40G下一代技术领域获得的突破性进展。该100G波分样机代表业界领先水平,可实现长达2000公里的无电中继传输,支持10G/40G/100G的平滑演进,有力推动了100G波分的产品化发展和商用进程。

. 华为公司2008年凭借递交的1737件申请首次占据全球专利申请公司(人)首位,排名第二至第五位的依次为日本松下、荷兰飞利浦、日本丰田和德国罗伯特博世。

. 无论是全球迅猛的增长,TD上的后来居上,还是国内CDMA市场的异军突起,华为强大竞争力背后是一个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执行团队。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强调执行的文化,让华为员工跳楼事件变得倍受关注。能否从民族企业蝶变为真正的国际化公司,企业文化的转变将成华为最需跨过的门槛。

 

2007年

. 与塞门铁克合资,进军软件安防领域,围绕主业核心业务,实现有限多元化,迈出IT领域的扩张步伐。

. 成立海底光纤合资企业,进军海底光纤领域,围绕核心主业,再次扩展产品线。

. 花费几十亿元人民币,调整劳动关系,老员工重新辞职重新上岗,获得广大新老员工广泛支持,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震动,成为今年的舆论焦点。任正非辞职获得董事会批准,返聘担任华为CEO。包括董事长孙亚芳在内的7000多名工号在20000以内的华为元老集体辞职,并且重新签约上岗。

. 全球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1200亿元人民币),昂首阔步进入世界500强,在世界通信行业领先地位更加清晰。

. 巨资收购3COM母公司股权,遭到美国议会保守势力的巨大阻力,再次戳穿美国自由经济神话。

. 全面进入欧洲运营商市场,标志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获得广泛认可。

. 全面清理高管参与的关联交易,要求华为高管层层宣誓与效忠公司,廉洁奉公,反对腐败。

. 华为在年初的中国移动的TD招标中失利,华为侧重WCDMA的战略更加清晰,3G产品更加聚焦欧洲标准,摆脱TD苦局

. 在海外市场中继续扩大对中兴通信的领先优势和世界电信霸主地位

. 华为各地的办公园区和生产基地随着中国房地产的升值而获得了巨大收益,对于专注于通信制造业的华为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 全球电信制造业巨头面临华为的竞争压力日益强大,巨头纷纷倒闭或者合并

. 华为海外办事处已经超过100多个国家或者地区,形成全球分销和服务体系,海外员工超过10000多人

. 舆论和媒体更加关注华为的成长与社会责任,华为面临更大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在商业成功和社会责任之间华为需要寻找更好的平衡点。

. 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不堪重负辞职,华为增强与改进PR工作,任务艰巨。

. 被任正非招安的港湾公司创始人李一男和黄耀旭蛰伏华为一年,未被老板重用,最近传出再次申请创业的消息,引起华为高度重视。如何对待和使用李一男和黄耀旭,将再次严重考验华为和任正非的智慧与心胸。

. 华为制定宏伟计划,2008年目标冲刺240亿美元,两年内达到400亿美元。

 

2006年

.华为宣布收购港湾,结束5年的争斗与恩怨,李一男回归华为,重新担任CTO,同时使得华为重新获得独立知识产权的数据通信产品线

.华为和MOTOROLA宣布组建联合研发中心,被外界看作是结盟以联合应对世界电信业合并大潮

.华为欧洲市场再获突破,3G产品又有斩获,获得沃达丰250万部手机框架协议

.华为日本市场获得突破,3G产品将登陆日本群岛,进入日本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3G市场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华为2006年前六个月的营业收入为26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同期的业绩大幅度增长了48%,全球销售合同金额同期突破52亿美圆,其中出口比例达到创记录的65%,而营业利润仍然位于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之首位,与中兴通信同期的业绩相比,领先优势明显加大,其主要原因是在于国际市场上的巨大成功

 

2005

  • 华为与沃达丰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正式成为沃达丰全球供应链的优选通信设备供应商。
  • 华为与Telefónic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Telefónica选择华为作为其在3G和宽带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同时双方还将携手拓展拉美地区市场。
  • 华为第三次登上Frost & ?Sullivan亚太区技术大奖的领奖台,获得2005年亚太区"年度无线设备供应商"、"年度NGN设备供应商"和"年度光网络供应商"三项大奖。
  • 华为大学正式注册成立,面向客户、公司管理层及员工展开全面系统的技术、管理、文化等培训。
  • 与英国Marconi公司签署了互助商品代销协议。根据该协议及初期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两家公司互相销售对方的部分产品。Marconi将仅以Marconi的品牌向电信运营商转销华为的电信级数据通信产品,而华为将在其无线网络项目中转销Marconi的微波设备,包括下一代微波设备以及相关的网络服务。
  • 赢得了为泰国CAT建设全国性CDMA2000 的3G网络,价值1.87亿美元。  
  • 成为英国电信(简称BT)首选的21CN网络供应商,为BT21CN网络提供多业务网络接入(MSAN)部件和传输设备。
  • 获得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手机的许可。
  • 2005年度华为海外销售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中国市场的销售,中国市场重组为中国地区部,成为全球市场的9个地区总部之一,华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 华为海外员工创记录地达到10000多人,成为拥有海外员工最多的中国民族企业。
  • 为了打造一个"世界软件工厂",投入巨额资本,公司成立关联企业"慧通公司",承包华为公司的几乎全部软件外包业务,招聘了上万名软件人才

 

 2004

  • 与西门子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
  • 华为赢得中国电信的国家骨干网优化合同。此项目的目标是优化中国电信在广东省的163个骨干网络。根据合同,华为的高端路由器NE5000获得了TSR采购合同100%的市场份额,成功地进入了国家骨干网的两个超级节点。同时,华为的Gbit交换路由器 NE80赢得了该项目75%的市场份额。华为与中国电信签署合同,建造1,200多万个ADSL线路,进一步巩固了华为作为中国电信最大战略伙伴的地位。
  • 获得由Frost & Sullivan颁发的"亚太区2004年度最有前途企业"和"亚太区2004年度宽带设备供应商"两个奖项。Frost & Sullivan是一家全球市场研究机构,提供有关新兴高科技和产业市场的信息和情报。
  • 获得从29家银行共同提供为期三年的3亿6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实施公司的全球发展规划。
  • 华为赢得为荷兰运营商Telfort 提供UMTS网络设备的合同。
  • 为了降低市场运作成本,公司开始把国际市场的培训、工程安装与服务进行外包。

 

 2003

  • Cisco Systems指控华为侵犯部分 Cisco技术专利;但是,Cisco最终撤回了诉状,双方解决了所有的专利纠纷,并承认华为没有侵权行为。
  • 在世界各地部署了1亿个C&C08端口,创造了行业记录。
  • 与3Com成立合资企业,生产企业数据网络设备。
  • 通过了DNV (DET NORSKE VERITAS)的ISO 14001认证。
  • 在12月为阿联酋电信公司 (Etisalat)提供了一项覆盖全国范围的UMTS服务,强化了Etisalat技术领导者的地位,同时帮助其成为中东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引进第三代网络的运营商。
  • 华为公司遭遇经营风险和业绩下滑压力,国际营销部总裁、副总裁和总监级主管等8人海外市场高管相继辞工离开华为,引起公司内外震动

 

 2002

  • 尽管2001年到2002年间,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了50%,华为 的国际销售额还是增长了68%,达到5.52亿美元。
  • 华为通过了UL的TL9000质量管理系统认证。
  • 为中国移动部署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模式WLAN。
  • 华为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的投入力度,海外长住员工达到2000人
  • 华为核心产品成功实现在欧洲市场的规模商用

 2001

  • 10 Gbps SDH系统开始在德国的柏林进行商用。
  • 根据RHK的统计,华为的光纤系列产品稳居亚太地区市场份额的第1名。
  • 将华为的一个分公司Avansys以7亿5千万美元出售给Emerson。
  • 成为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
  • 华为海外八个地区总部正式重组完成,部门齐全、功能完备,海外员工接近1000人,派遣公司常务副总裁、高级副总裁领军各个地区部,海外市场决策重心转移到各个地区总部
  • 公司成立国际营销委员会,对于各个地区部实行扁平管理矩阵结构
  • 2001年华为海外销售额达到3.28亿美元 
  • 公司将几个分管合作业务的部门合并,成立公司国际合资企业与代理商管理部,全面启动和跨国巨头的战略合作,统一管理战略合作业务,包括CKD/SKD/OEM/ODM/BOT/JV/代理商与渠道管理等业务,例如和西门子、NEC、MOTOROLA、 3COM、LUCENT等公司的OEM Out项目

 2000

  • 合同销售额超过26.5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 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
  • 华为开始进入北美、西欧、东太平洋等发达市场
  • 公司海外片区或者地区部酝酿合并和重组,大批国内员工被派遣到国际市场,开始大量招募所在国当地员工,八个海外地区总部雏形形成 
  • 创记录地投资两亿港币,举办香港国际电信展,邀请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近2000个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参观展览和到华为访问
  • 成立TURNKEY项目管理委员会,对于国际TURNKEY项目的ISC进行认证和管理,保障投标总体竞争力,保障我司效益,保障工程进度与质量

 1999

  • 成为中国移动全国CAMEL Phase II智能网的主要供应商,该网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智能网络。
  • 成立班加罗尔研发中心,并于2001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在2003年通过CMM5级认证。 
  • 进入更多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南亚片区、东南亚片区、北非片区、中东片区、南部非洲片区、拉美片区、独联体片区、香港地区等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
  • 更多的国内市场高管和专家被派遣到海外市场,希望COPY华为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市场模式

 1998

  • 产品数字微蜂窝服务器控制交换机获得了专利。
  • 成立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CMM4级认证。 
  • 开始进入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独联体市场、拉美市场、南部非洲市场
  • 从国内派遣更多市场和技术人员到海外开拓和建点
  • 成立国际产品部,加大对于海外市场的技术支持力度
  • 全面出击国际市场,开始大举跑马圈地

 1997

  • 推出GSM设备。
  • 与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IBM、Intel、Agere Systems、Sun Microsystems、Altera、Qualcomm、Infineon和 Microsoft,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截至2005年6月,华为共有10所联合研发实验室。
  • 从1997年起,IBM, Towers Perrin, The Hay Group, PricewaterhouseCoppers(PWC)和 Fraunhofer-Gesellschaft (FhG) 成为华为在流程变革、员工股权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顾问。与这些主要的跨国咨询公司的合作,使华为可以随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 和俄罗斯贝托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华为首家国际合资企业"BETO HUAWEI"
  • 开始策划和实施全球市场的"跑马圈地"和"开疆扩土"策略 ,由公司老板和高层带队,频繁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国际市场
  • 巴西地区部开始筹建
  • 成功举办莫斯科电信展,这个是华为在海外举办的第一个展览
  • 继续推进"跑马圈地"和"开疆扩土"策略,加大国际出访活动,深入国际市场调研和策划

 

 1996

  • 推出综合业务接入网和光网络SDH设备。
  • 由CTO挂帅和在CMO和进出口总监亲自督导下,由进出口部牵头和中研部、市场部组成项目组,与香港和记黄埔签订合同3600万美圆,为其提供固定网络解决方案,实现华为海外市场历史性突破。
  • 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并于2004年通过了CMM5级认证。 
  • 成立海外市场部,将进出口部的海外市场开拓力量合并到海外市场部
  • 建立俄罗斯代表处、白俄罗斯代表处和南斯拉夫代表处
  • 成立海外资料编辑委员会,以解决国际市场宣传资料和技术文件的编辑和翻译工作
  • 成立海外信令开发部,专门搜集和研究主要国际市场的信令、标准和入网测试的技术规范,对于华为的主要产品交换机等进行二次开发,负责适配和修改,以及国外实验局和入网测试项目的技术支持工作
  • 由用服中心和中试部抽调骨干专家,成立海外工程部,负责香港项目与其他国际项目的工程实施与售后服务工作。
  • 成立公司投标办公室,对于国际市场的投标项目进行技术支持,参加埃塞俄比亚交换机40万线投标,派出竞标工作小组到达亚的斯亚贝巴现场搏标,这个是华为参加的第一个海外投标项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