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作者:[苏联] 格拉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该书的作者格拉宁是苏联作家,其作品往往以描写科学家和反映科技领域的成就为主,因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好评。在与柳比歇夫的不断交往中,他的目光被这一位奇特的人物吸引住了。
柳比歇夫是苏联的一位昆虫学家,一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他让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深奥的成果,而是他取得这些成果的背景。因为柳比歇夫相当奇特地发明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从而完成了他那"奇特的一生"。
这部1974年问世的《奇特的一生》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但实在看不出它具备多少小说的特征。作品确实讲述了柳比歇夫的故事,从叙述到分析,巨细不遗。而且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主人公的"时间统计法",还涉及到了柳比歇夫人生中的各种兴趣和诸多侧面。
按照书中的介绍,从1916年的元旦开始,26岁的柳比歇夫便开始实施他所创立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核算自己花费的时间――读书花费了多长时间,实验花费了多长时间,写论文花费了多长时间,开会花费了多长时间,写信花费了多长时间,看报花费了多长时间,走路花费了多长时间,休息花费了多长时间……全都一一记录,甚至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也坚持了下来。然后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他1972年去世――56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
柳比歇夫对时间使用的阶段性总结,有助于他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时他会用文章的形式列举自己所做的事情、所阅读的书籍以及收到的信件等等。而从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来说,柳比歇夫不但为自己提供了研究工作与生活的时间素材,还为他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不但有助于研究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在客观上甚至有助于我们"延长"生命。
TXT下载:http://www.dudutxt.com/read.php?tid-1770-fpage-4.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