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clover1985.spaces.live.com/blog/cns!11ce1b7ae36c9640!820.entry
开源软件经济学--《程序员》2005年11期
最近上了一节蛮有感触的课,某节高级软件工程课上,邵栋老师介绍了《开源软件经济学》这篇文章。原文来自Joel Spolsky的BLOG,Joel on software,Strategy Letter V一文。
http://www.joelonsoftware.com/articles/StrategyLetterV.html
问题起源于一个问题,即软件公司怎样通过不要钱的开源软件赚钱呢?IBM投资Eclipse,Sun和HP也有相应举动,他们是怎么获利的?先来介绍一些经济学概念。
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有替代物品和互补物品。
替代物品是首选商品太贵时会改买的另一种东西。鸡肉就是牛肉的代替物品。如果你是鸡农而牛肉的价格上升,大家都要买更多鸡肉而你的销量就增加。这个从最近猪肉的价格变动可以看出来。
互补物品是通常会和其它产品一起购买的产品。车和汽油是互补物品。计算机硬件是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互补物品。褓姆则是高级餐厅用餐的互补物。当小镇的五星级餐厅提供两人同行一人免费的情人节特惠方案时,当地的保姆也会忙得不得了(事实上连九岁的小朋友要出动了。) 这个是因为美国有法律规定5周岁以下小孩必须时刻有人照顾,于是小两口出去玩的时候必然要请保姆。
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互补物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举例来说,如果到迈阿密的机票降价,当地旅馆的住房 需求就会上升,因为会有更多人去迈阿密就会需要房间住。当计算机变便宜就会有更多人买,由于计算机要有操作系统,于是操作系统的需求就增加,而操作系统的售价也水涨船高。OS的售价不是必然的升高,毕竟数量在上升。不排除涨价的做法,但是很可能有损企业形象。
好吧,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但是Linux is free,man!
不但开源软件卖不了钱,开发还一样的花钱。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是指整体价格,里面包括安装时间、人员再教育、现有流程转换等无形的事物。这所有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整体持有成本」。 这个概念是微软提出来的,自然是为了使收费更加正当化。开放源码并不能免于重力或经济法则。 (Joel写东西还是很幽默的,这里居然扯到gravity。。)很多有责任尽量提升股东价值的大型上市公司,投入很多资金支 持开放源码软件(通常是负担大型程序团队的开发费用)。而这正可以用互补物的原理来解释。
前面已经提到,互补产品价格的下降,或者说普及,可以有效提升本产品的价格。即,公司的策略应该使他们的互补产品价格尽可能的低。所以:聪明的公司试图让产品的互补物普及化。
当IBM设计PC架构时是用现成的零件而非订制零件,而且他们很小心地编写零件间的接口文件(革命性的作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样子其它制造商就可以进来一起做。只要你遵循接口,就可以用在PC里。IBM的目标是要普及附加产品,而附加产品正是PC市场的互补物品。他们做得相当成功。在短时间内就涌现大量的公司提供内存卡、硬盘、显示卡、打印机等商品。便宜的附加产品意味更大的PC需求。
不愧是IBM,目光长远,但是螳螂捕蝉谁知黄雀在后, 当微软把操作系统
PC-DOS授权给IBM时,很小心的没有卖出独占授权。于是微软就可以把相同的东西,授权给Compaq和其它几百家利用IBM自己的文件合法复制IBM PC的OEM厂商。微软的目标是要让PC市场普及化。不久PC本身也成为日用品了,价格愈来愈低,功能持续提升,而且也很难有获利的空间。而低价当然就会提升需求。PC需求增加表示其互补物MS-DOS的需求也增加了。没有例外的,产品需求愈大赚到的钱就愈多。
新游戏主机XBox也是用普及的PC硬件而非订制零件。微软XBox另一个策略是使用DirectX,利用这个绘图链接库写的程序能在所有的视讯芯片上执行。这里的目标是想普及化视讯芯片并使它降价,就能卖出更多真正能藉以获利的游戏。
那么为什么视讯芯片厂商不想办法去普及化游戏呢?因为很难做到。虽然Halo这个游戏疯狂大卖,可是并没有真正的替代品。也就是说你玩了Halo,然后你不会就不玩战争机器了,相反,喜欢Halo的玩家大多热爱FPS游戏,那么他们有理由购买更多的同类产品,所以游戏并不存在替代品这一说,没一个作品都是独特的。(不过话说回来,Halo在美国的影响真是大)。
IBM投入数百万美元发展开放源码软件
Myth:他们会这样做,是因为Lou Gerstner读了GNU Manifesto后决定自己其实不喜欢资本主义。(笑,果然很幽默,这里Joel用了Myth这个词,邵老师翻做神话,我感觉应该作为"荒诞的解释"之类的意思,就是搞笑说法吧)
Reality:IBM是因为自己已成为IT顾问公司才会这样做。IT顾问是企业软件的互补物品,所以IBM必须让企业软件普及化,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支持开放源码软件。看吧,他们的顾问部门靠这个策略大获全胜 。
关于这个大获全胜,举一些例子吧Lou Gerstner上台以后,立即改变了IBM的终身雇佣制,并且大举裁员。2005年裁掉了欧洲服务部门1.5万名员工,在2007年第2季,又发布将在美国裁员3,500人的消息。不过被裁掉的1/3员工又在IBM其他部分找到了工作。这样是为了在人事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使传统服务部分的获利持续增长。
另外一个策略大家应该很熟悉:IBM于2004年12月8日宣布,同意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中国的竞争对手联想集团,交易额12.5亿美元,联想集团将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以及6亿美元股票,即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此外,联想集团还将承担IBM的5亿美元债务。很多人说是联想赚了,殊不知IBM自有打算。
2003年,IBM收入总额达到891.3亿美元,净利润75.8亿美元。个人电脑业务为IBM贡献了大约100亿美元收入,但是税前亏损即达到2.5亿美元。IBM个人电脑业务长期以来举步维艰,竞争加剧导致其产品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通过该交易,IBM将通过为个人电脑提供服务和融资继续赚取利润,但是它无需把这块利润率微薄的业务纳入财务报表中,只需计入在联想持股的盈亏即可。据预计,明年第二季度该交易彻底结束时,IBM将计入一次性所得9亿至12亿美元。
另外一方面, IBM剥离了个人电脑业务后,那些老客户可能会质疑联想集团作为个人电脑供应商的能力。联想集团是一家面向中国市场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要在美国销售产品还需要构建新的物流系统和供应链。因此,新形势将逼迫联想持续使用IBM的商标,联想希望借机在美国扩大自有品牌市场份额的愿望很难实现。
再者,在这笔交易完成时,联想将拥有大约19000名员工。其中大约10000名员工来自IBM,这些员工拿着远高于原联想员工的收入,从这一点来讲,对于联想这种依靠低工资降低成本的制造业企业来讲并非好事。
还有很多具体的策略,这里不一一列举,结果是:IBM 2007年第2季净利增长12%,金额达22.6亿美元,表现优于2006年同期的20.2亿美元。
Netscape公开其Web浏览器的源码
Myth: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取得某些纽西兰网咖客贡献的免费程序代码。
Reality:他们是要让web浏览器普及化。
这个浏览器是「免费软件」。Netscape发放浏览器是为了要让服务器来赚钱。浏览器和服务器是典型的互补产品。浏览器愈便宜,卖出的服务器就会愈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盖茨同学在例行的闭关"冥想"之后,作出了一个或许是挽救MS的决定:即今后所有MS的产品全部都要网络化,IE要免费。
既然IE免费,那么Netscape还有什么动机让浏览器「更便宜」呢?
答案是Netscape要抢先机,他们必须防止微软的web浏览器完全独大,即使是免费的web浏览器也不行。因为理论上如果微软独占的话就有机会以别的方式(比如Windows增加的价格)增加网络浏览的成本。
Transmeta雇用Linus,花钱请他研究Linux
Myth:他们纯粹是为了宣传。否则有谁听说过Transmeta呀?(Transmeta是一家做廉价CPU的公司)
Reality:Transmeta是家CPU公司,而CPU天生的互补产品就是操作系统。Transmeta想要让操作系统普及化。
Sun和HP付钱请Ximian研究Gnome
Myth:Sun和HP支持免费软件是因为他们喜欢市集(Bazaars)而 非大教堂 (Cathedrals)。
Reality:Sun和HP都是硬件公司,为了要在桌上型市场赚钱,他们需要窗口式系统(桌上型计算机的互补物)成为普及化的产品。 那么为什么不把付给Ximian的钱拿去发展一套专属的窗口式系统呢?他们以前试过(Sun有NeWS而HP有New Wave),不过这些公司骨子里都是硬件公司,软件技术非常的粗糙,而且他们需要让窗口式系统成为廉价普及品,而不是要付钱取得的专属优势。所以他们雇用Ximian的优秀人员来做,理由和Sun买下Star Office然后开放源码一样:让软件普及化然后由硬件赚更多钱。
Sun公司主要是卖大型服务器的,这个做法看起来合情合理,不过Sun又开发了Java这套全新的"Bytecode"系统,夸平台性使得写一次程序可以到处执行。
如果任何地方都执行执行自己软件,硬件就更像是普及化产品了。而硬件价格下降会驱动更大的软件需求(而且让客户由硬件省下更多钱去买如今会更贵的软件。)
Sun是计算机界有名的怪公司。他们无法看透自己对微软激烈的恐惧及痛恨,所以其策略都是基于激愤而非自身利益。
于是Sun的两大策略即:
(a)推广并发展免费软件(Star Office、Linux、Apache、Gnome等)让软件普及化。
(b)推广Java及其bytecode架构和让硬件普及化。
来问Sun一个问题:当音乐结束时你想坐在哪里?你在硬件或软件上都没有独有的优势,这样只能接受普及化价格。这种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墨西哥的廉价工厂,可 养不起你在硅谷舒适的办公室。
软件是很容易让硬件普及化的(只要写个小小的硬件抽象层,比像Windows NT的HAL就只有很小一段程序),不过硬件想让软件普及化却是难上加难。就如
StarOffice营销团队所学到的教训,软件是不能互换的。即使价格为零,由微软Office切换过来还是需要成本。除非切换成本变成零,否则桌面办公室软件不可能真的普及化。
基本上内容就是这些。以前一直只知道写点程序,却不知道各个公司的优势在哪里,策略是什么。现在总算意识到商场如战场,任何一步走错可能就会让一个大规模IT公司倒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