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ousuosi.com/article/View/20070527232201.shtml
走出"集体决策"的误区 文 / 杨宏潮
一直以来,我党都主张"集体决策"。按说,"集体决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最好的决策方式,它可以集大家的智慧,经过讨论,最后形成比较客观、 科学的决策。这种决策方式对国家之发展、民族之兴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则遗憾的是,这种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了的明智之举却在和平时期渐渐变得名存而实亡 了。如今,在不少地方,"集体决策"已经变成了个人决策和推脱责任的遮羞布与挡箭牌了。如形象工程、如超前发展等,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也算雷厉风行, 可结果呢?小则劳民伤财,大则祸国殃民。责任呢?都有责任就变成了都没有责任。纵观世象,想想看,当决策失误的恶果产生以后,有哪一位领导会主动站出来说 这是由于他个人决策的失误造成的呢?恐怕很少有,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吧。原因何在呢?在于都是集体决策的,在于都是"权力一支笔,责任大家担"的现实里。 看看所有的文件、决议甚至是意见、通知,其中几乎都有"经研究决定"的字样,仅此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既然是研究决定的,那么,自然就不是某位领导个人 单独拍板的。如此,责任就应该由大家去分担,当然就怨不得那位领导了。可现在的问题是,"集体决策"就真的是集体决策的吗?我看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过去,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话,并多次强调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官僚主义,尽可能地避 免决策失误。其核心内容说的就是"集体决策"这一问题――集体决策不是领导意志,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把决策失误降到最低 的程度。如果说决策失误太多了,那就一定说明"集体决策"变味了。即:所谓的"集体决策"实际上就不是集体决策,而是某位领导的个人杰作。我这样说,可能 会有不少人感到冤屈,因为每项重大决策明明都是大家讨论通过的,干吗要把责任推到某一个人的身上呢?可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公平"。而产生这种"不公平"现 象的原因大体有二:其一是集体讨论时,领导先说了应该怎么办,其他人往往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尤其是唱反调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民主集中制"一旦变成 了"集中民主制",民主便就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了集中的装饰品;其二是参与决策的人总认为领导是正确的,领导能提出来自己的主张,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 然也就不好再有异议了,即便是觉得有问题,也往往不愿意说出来,总怕会被扣上一顶"破坏团结"的大帽子,再说了,毕竟是领导决策的,错也罢,对也罢,自己 是不需要承担太大的责任和风险的。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在作怪,所以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即在不少地方的"集体决策"实际上就演变成了领导的个人决策, 如此,决策的失误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窃以为,要想使"集体决策"名副其实,首先,领导就必须有虚怀若谷的情操和容人的气量,在集体决策的时候,不但要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 看法,而且还要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如果决策时出现了"一言堂",那么,就首先应该考虑到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一旦出现了这种现象,决策失 误的可能性必然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说,这种时候与其做出决策莫如不要做出决策的好。其次,参与决策的人不应该有盲从心理,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 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要总是抱着怕这怕那的思想,既怕决策失误,又怕得罪领导,既怕承担责任,又怕丢掉乌纱……于是,要么唱唱赞歌,要么一言不发, 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作法。有句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话听着尽管有那么一点消极的意味,但这总比当和尚不撞钟要强得多吧。
毋容置疑,"集体决策"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肯定也是曲折的,毕竟有着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在心理上是很难接受异声的,尤其是批评 和指责性的说法与提法一旦出现,往往首先考虑到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舍本求末的思想情感。此一现象不改变,所谓的"集体决策"就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集 体决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