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国企缺乏核心竞争力要素(听王博士说)

最近,因参与有关国有企业竞争力课题的研究,便对我国目前仍然具有战略地位的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我认为,今后5年我国国企并非没有影响力,而是缺少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已经和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第6城市群区域便显得尤为明显。在我看来,该区域的国企明显缺乏以下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面临的对手实在强大。
 
  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产品
 
大唐可视电话隆重招商 05年百姓赚钱直通车!
跨国通信公司热聘中 做 爱做的事 彩信彩书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在关键技术上,还难与国外具有高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或者说不多。
 
  卡耐基有句名言,"你应当成为你自己"。对于企业而言,要想不被淹没于众多的企业中,就必须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中国许多企业往往不注重构造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机制,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行为随机、盲目,结果走入了千百万个企业同挤一座独木桥的怪圈,所有的企业都用同样的办法生产同样的产品,到处都是啤酒厂、白酒厂,一听说VCD赚钱,马上就是全国性VCD大战,如此等等。这哪里还谈得上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其结果只能是互相残杀、几败俱伤。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可以说是关系到企业繁衰荣枯、生死存亡的根本性战略,是企业的命根子。
 
  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消化能力
 
  一些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于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只引进不消化,严重影响了这些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以中国汽车工业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有很大进步,但长期引进技术,实际上是只引进不消化,使我国汽车工业掉入两个怪圈:一个怪圈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其二是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这两个怪圈反复循环,我们的汽车工业在这两个怪圈中挣扎。所有的国企都在争相寻求与外企的合作,形成了越依附越有利的联盟。国企间表面上是兄弟,但背地里防范很厉害,可以给外国人看的东西,不能给兄弟看。强力的关税保护,未能为国企成长争取空间和时间,反而泯灭了自己的志气和能力。
 
  另外,从技术角度看,把技术越做越高是一种竞争力,但如果能把技术由高做低,使之更适用于国内市场,也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联想集团是搞电脑的,在技术上现在还难以和美国的大公司竞争,但是联想可以把人家的成果拿过来,结合中国国情,在接近家庭使用方面下功夫,于是成为中国IT业的老大,同样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但对大多数国企来说,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缺乏竞争优势战略
 
  许多企业都没有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一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而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一个中国国情,即中国相当一部分人骨子里有一种"贪大"情结。大规模、大跃进、大丈夫、大字报、大辩论……面对"大"的诱惑,企业也别无选择。做大了,信用资质高,融资方便;做大了,才有低成本和规模效益;做大了,才有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做大了,才会产生累积效应,迅速走出企业发展中的危险区。于是我国许多企业以牺牲主营业务为代价盲目超速扩张。这一问题在上市公司比较突出。比如,有的上市公司,经营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跨行业的资产重组中没有能够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结果不仅非主营业务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主营业务也不突出,没有形成竞争力。
 
  值得指出的是,在第6城市群区域内,还有很多具有产业导向作用的国有企业,它们在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目前还不能指望非国有企业完全取代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只有区域内的国有企业真正具有了核心竞争力,第6城市群才真的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朱颖 整理)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6月03日 第十四版)
国企缺乏核心竞争力要素(听王博士说)_滚动新闻_财经纵横_新浪网 (2 June 2009)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603/0247101506.shtml
http://snipurl.com/j8z8x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